美國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出口國之一,2020年和2021年中國的最大出口國為美國。美國也是義烏外貿的主要出口國家,2020年義烏外貿總量的9.5%為美國,遠高于第二名的印度(4.2%),2021年義烏外貿總量的13.4%為美國,遠高于第二名的印度(5.6%)。通過宏觀經濟比較,加深對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解,尤其是在外貿中的美國份額占比和總量均大幅攀升的背景下,在外向度極高的義烏經濟中,有著重要意義。 中美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統計制度和口徑不同,在國際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分工不同,在全球化體系中的金融話語權和貨幣政策基準點不同,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不同,所以,經濟比較重點在于通過連續增速的變化,看清趨勢。通過比較,厘清義烏經濟在面向發達國家的國際產業合作中確立比較優勢的思路,主動掌握國際經濟的變化趨勢,維護義烏區域經濟中心地位的相對穩定,實現跨周期長周期的區域經濟發展奇跡。 增加值總量與結構 美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牢固樹立起了科技和經濟的世界第一地位,而我國經濟建設起步較晚,在2010年才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以后,我國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到了2021年,我國GDP總量突破110萬億,達到了114.34萬億元,換算為美元,達到了17.73萬億美元,占全球的18.45%。美國GDP為23.02萬億美元,占全球的23.95%。第三名的日本GDP為4.93萬億美元,占全球的5.13%。從總量和占比來看,中美已經和其他國家拉開了比較明顯的差距,而中美之間的差距正在持續收窄。預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從結構來看,2021年美國的GDP名義增長率為6%(兩年平均約為1.4%),中國的名義增長率為8.1%(兩年平均為5.1%),為了說明差距,把第三名日本和第四名德國也放進來對比,日本的同比增長為2.4%,德國為3.1%。美國的人均GDP為6.94萬美元,中國人均GDP為1.19萬美元,日本人均GDP為4.07萬美元,德國人均GDP為5.08萬美元。 2021年中國GDP的三次產業結構為: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7.3%,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39.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53.3%。從五年結構來看,第一產業的份額在下降,第二產業穩中略降,第三產業在逐年上升。從五年結構來看,美國的第一產業份額略低于1%,第二產業份額在18-19%之間,第三產業份額高達80%以上。 作為補充說明,義烏的三次產業結構2020年為1.6∶28.4∶70.0,2021年為1.4∶32.0∶66.6,相對而言,處于一個比較理想的范圍。 人口紅利與人才培育 中國的陸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中國外交部公布的美國陸地面積為937.3萬平方公里。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國人口總數為14.4億人,美國普查局2021年8月公布的2020年普查數據,美國的總人口為3.3億人。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差4.5倍。從趨勢來看,美國的人口占全球總人口比重的變化基本平緩,在2030到2050年之間略有下降,但總體波動在0.2%到0.3%之間,中國的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比重將持續下降,有可能從2020年18.3%降至2050年的13.4%。如果保持目前的生育率基本不變,2050年到2070年,中國總人口將降至10億人以下。 目前中國的生育率為1.3,美國生育率為1.9,從趨勢來看,美國的生育率水平將長時期保持領先。而且,從人口結構來看,美國的人口結構保持在較好的層次,分布相對均衡。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2000-2010年、2010-2020年間,分別增長了3072萬人和7181萬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1年數據65歲以上人口為2005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4.2%,尤其是東三省,全面進入深度老齡社會。雖然目前我們的65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小于美國(16%左右,2014年美國的65歲以上人口占全美總人口的14.27%,與2021年的我國相當),但我們的增長速度是其兩倍左右,預計2030年后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率將超過美國。同樣,2050年前后,美國勞動力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中國。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數據,截至2017-2018學年,美國有4298所授予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校生總量為2040萬人。2021年9月,中國高等學校數量為3012所,在校生總量為4183萬人。中國高校在校生人數是美國的2倍以上。 居民投資與消費 中美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消費理念和對應的社會保障實踐的差異,對各自經濟的影響相當明顯。 多數中國人都把即期收入作為當期消費的上限,透支消費不為主流文化認同。收支的盈余,首選銀行儲蓄,而不是投資。美國文化習慣于借貸消費,信用體系也更為成熟,廣泛支持先享受后付費的消費模式,以信用體系來保證金融的發展,而不是像中國這樣把金融做成一個21世紀的當鋪。 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與制度也相當完善,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濟三重覆蓋,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龐大的社保體系負擔了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社會福利支出,也促使社會面的預防性生活事項的儲蓄成為非必要,促使美國社會的居民消費率在70%以上,近乎中國居民消費率的2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剛剛建立,覆蓋范圍和功能提供等方面還有較大進步空間,居民儲蓄習慣的保持,既是時代發展的中間過程,也是對政府主導的收入再分配的壓力和推動力。在居民消費被房地產裹脅的時候,房地產市場的停滯,會進一步拉低居民消費能級。如何徹底解決居民低消費問題,成為經濟改革路徑設計的試金石。 中美的居民投資也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呈現出相反的態勢。中國的住戶資產和資金基本份額是現金(含現金類資產)和房地產類占比76%,其他資產(股票、債券、信托、商業保險、期權、股權型基金等等)比重為24%。美國的住戶資產和資金的投向比例是現金和房地產類比重約為20%,其他金融資產比重約為80%。這種二八和倒二八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有很大關聯。以房地產為支柱產業,容易造成現金和房地產的相互抬拉,并傷及其他產業的發展;股票和債券類金融資產更有利于推動進步,包括企業主導的科技進步,最終贏得市場和利潤。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房住不炒”之后,需要立即跟進金融市場健康化發展,從而推動科技進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穩定的增量和高質量的增長。 通過簡單的對比,我們看到了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國內外差異,對經濟世界有更清醒地認知。我們在總量、人均數量和結構上,與最發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些差距也是我們發展和提升的空間。通過中美經濟比較,我們更清晰自身的發展潛力所在,更清晰如何通過改革開放樹立起新的義烏特有的比較優勢。國內的統一大市場、優質的人口資源和人才總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都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優勢資源,只要我們繼續改革生產關系,開放市場,放寬行業管制;降低稅收和金融費率和綜合成本;提高社會福利待遇,減少居民負擔;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的雙重積極性,義烏將再次啟動拓展市場、收入增長、消費提檔、先進產能迭代(落后產能去化)的良性循環軌道,再次步入經濟發展快車道。 |
GMT+8, 2022-7-13 00:10